近期,社会上出现以“快速致富”“无需偿还债务”为诱饵的“职业背债”骗局,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。对此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股融通,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,远离“职业背债”陷阱。
所谓“职业背债”,是指一些人专门通过提供个人信息、签订虚假合同或配合他人完成一系列手续,以自身名义为他人背负债务,进而获取一定报酬的行为。“职业背债”看似能轻松获利,实则暗藏重重风险。
一是背负高额债务。背债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借款人,必须依法偿还全部本金及利息,一旦逾期未还,不仅要面对催收的困扰,承受高额罚息,还有可能被债权人起诉。此前的一些案例显示,背债人到手的“背债费”不过是贷款金额的“九牛之一毛”,而背债人却要背负远超自身所得的沉重债务。
二是破坏个人信用。当背债人无力偿还贷款股融通,其个人征信报告上将留下不良记录,会严重影响其未来获取金融服务,甚至可能成为失信被执行人,导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。
三是“职业背债”存在极高法律风险。背债人协助不法分子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,可能涉嫌贷款诈骗、非法集资、洗钱等刑事犯罪,从而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从笔者接触的案件情况看,当下常见的“职业背债”陷阱有两类:一类是针对“白户”的“包装贷”。不法分子瞄准那些没有贷款记录、征信良好的“白户”群体,将其包装成银行的“优质客户”从银行骗取贷款,在给予“白户”极少量“分成”后携带大部分钱款逃匿。另一类是“职业闭店”中的“接盘债”。“职业闭店人”为帮助健身、美发、教育培训等预付式消费企业所有人“卷款跑路”,常常会有偿招揽经济困难人员“接盘”企业债务。
“职业背债”乱象的形成股融通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一是部分人由于经济困境或对“快速获利”的过度贪念,加之自身法律与信用意识淡薄,被不法分子的虚假承诺所迷惑。二是部分金融机构风控措施松懈,内部人员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、里应外合助长“职业背债”行为。如笔者接触的某骗取贷款案件中,行为人作为助贷机构工作人员,勾结银行贷款客户经理提供虚假贷款凭证,非法获取贷款,给银行造成极大经济损失。三是此类违法犯罪呈现出组织化、产业化、链条化发展趋势,给打击治理工作带来极大难度。
“职业背债”一端危及金融安全,一端影响人民生活,必须采取法治手段推进多方共治。首先,要加强重点领域黑灰产业全链条打击力度,深挖彻查、从严打击消费信贷、金融“内鬼”、“职业闭店”等违法犯罪,斩断“职业背债”灰黑产业链条,强化震慑,让潜在的违法犯罪分子望而却步。
其次,金融机构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强化审慎经营理念,加强贷前实质审查,深入核实借款人的身份、收入、还款能力等关键信息;加强贷后资金监管,确保贷款资金按照约定用途使用。同时,注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险防范教育,杜绝“内外勾结”的行为发生。
再次,金融、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提升对异常行为的筛查识别力度,加强跨部门数据信息共享,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,尽早识别、及时处理突发批量贷款、个人名下登记大量企业等可疑行为,加强源头防控。
最后,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,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和法律常识,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,引导公众保持清醒头脑、坚决抵制“职业背债”诱惑。
总之,治理“职业背债”乱象,必须凝聚全社会共识,形成治理合力,构建起坚固防线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宝贵的金融“活水”真正畅流于实体经济的沃土,让普惠金融的阳光更广泛、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。
(高景股融通,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)
凯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